首页 · 资讯 · 行业展会 · 仪器仪表
徐州传统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进阶
网络 2024-05-17

本报记者 王春莹 见习记者 崔文文

一季度,我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中,绿色低碳能源、高端纺织、安全应急、集成电路与ict、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健康6个产业增速均超过两位数。

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的背后,技术与产业正在深度交融、碰撞出新的火花。聚焦徐州,创新成果如何滋养传统产业?前沿科技怎样开拓市场蓝海?以创新为“钥”,徐州进一步解锁产业发展生态圈。

技术革新

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市场风向千变万化,产业压力客观存在,企业要想突出重围、赢得竞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制约是关键。

传统优势产业拥有厚实的“底座”,这就意味着向上生长的空间广阔,只需要以新技术做升级改造,就能挖掘出新的“潜力”。

“鲲鹏c系列电动平衡重叉车目前实现了全程数字化管理,而且能够做到零排放、零污染。”上月底,徐州徐工特种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特机”)百余台鲲鹏c系列电动平衡重叉车顺利交付华中一大型食品企业,公司总经理助理杨鸥表示,智能化、绿色化的新设备为企业数字工厂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徐工叉车是徐工集团“十四五”战略规划的新兴板块。按照徐工集团“打造新质生产力、向高端转型发展”要求,徐工特机叉车新基地在各端进行了升级改造——

在生产端,引入自动焊接自动涂装线、摩擦装配线无人仓储和智能物流配送,下料、焊接、涂装、总装、工程中心、电池组装等均实现了全程可视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管理),叉车年产能可达3万台;在技术端,加大对新型电池、新型电控、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投入;在产品端,坚持以新能源叉车为主线,并由单一产品向成套化设备和无人化物流解决方案转型。

今年一季度,徐工特机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订单同比翻倍增长,系列产品在陶瓷、物流、汽车等多个市场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

“智改数转网联”成为企业提质增效、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之举,也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徐州正在研究制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举措,积极推行企业“绿码”,引导产业向低碳化、绿色化、高端化优化升级,众多传统行业踏上“革新”之旅,向高端化、智能化进阶。

创新提速

新兴产业添动力

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成高质量发展之效。科技创新是“最大变量”,也是“最大增量”,徐州用好科技创新,为新兴产业蓄势赋能,增添动力。

白色的钢板有序堆叠,产业工人们焊接、安装、调试、打包,一刻不停。位于徐州经开区金龙湖街道的江苏中美达制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美达”)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中美达总经理许学勇指着一台医用冷藏箱告诉记者:“这是昨天刚完成的yc398医用冷藏箱,准备发往某医科大学,用来贮存试剂药。”

今年上半年,中美达迎来了业绩增长加速期。1至4月份月销量突破500台,销售额同比增长40%。“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7月份,全公司正全力提速,抓紧赶制。”许学勇笑容满面,“今年的目标争取比去年翻一番。”

据了解,从2019年开始进军医用冷藏领域,中美达积极研发创新,实施差异化、定制化服务竞争。

以手术室保温柜保冷柜为例,中美达产品不仅实现了温度恒定性和温度均匀性,同时支持定制化服务,适应使用环境,让自身更具竞争力。

“不仅在优化服务上做加法,在科研上我们共有40多项专利。今年将继续攻坚产品使用中的痛点难点,努力实现更多创新和突破。”许学勇说。

来到位于泉山经济开发区的江苏旭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这里处处能感受到科技赋能生产、生活的美好场景。

“这是我们的手持式激光甲烷遥测仪,可以实现远距离无接触燃气泄漏检测,广泛应用于燃气泄漏入户巡检、穿戴式燃气安全检测。”该公司董事长陈亮拿起眼前外观如同手电筒的甲烷遥测仪对准目标,轻轻松松便完成了检测,而且携带十分轻便。

自2013年创建以来,经过多年发展,旭海光电已成长为光谱分析激光传感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有能力提供激光氢气、硫化氢、氧气、天然气等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水气传感器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可以为基于光谱分析仪器仪表提供整套核心器件和模块的供应商。

目前,旭海光电拥有有效专利58项,其中pct(国际专利)8项、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19项。

多个专利、多项“唯一”的背后,是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投入的体现。

陈亮表示,未来,旭海光电将继续聚焦主营赛道,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用前沿科技守护社会安全和健康,为生产生活不断赋能。

前瞻布局

未来产业闯蓝海

“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国内钛锰系金属固态储氢材料市场产业化的唯一企业。”中电工研(徐州)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工研”)车间主管吴童告诉记者。

中电工研是国内首家钛系合金储氢装置量产制造企业,公司与中国有研科技集团下属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发钛系金属固态储氢材料、装置,具有安全、低压、高密度的优势特点,解决了氢气规模化存储的安全问题,处于国内和国际行业领先水平。

项目于2023年8月开始试生产,同年12月正式投产。目前,已实现60吨金属储氢合金、2台组装1000标准立方米金属固态储氢集成模块产能,预计2024年产值可达到1亿元。

在天通新材料基地,凯巨科技已实现量产的铌酸锂大尺寸晶片是光通信领域关键原材料,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徐州华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牵手清华大学韩敏芳教授,实现多项核心技术突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专利近百项。

当前,未来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徐州面对广阔的未来产业,规划了清晰蓝图。我市科学择定徐州未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培育构建“5+x”未来产业体系。

“5”即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5个成长型产业;“x”即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虚拟现实、生物育种等若干前沿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今年年初《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出炉,徐州未来产业亮出“计划书”“行动表”,预计到2025年,徐州“5+x”未来产业体系将初现雏形。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徐州创新发展的轨迹与前景逐渐清晰——

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革命性突破技术、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催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竞争力……

站在创新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徐州正精心培育一个日益壮大的产业发展生态圈,书写着转型升级与创新引领的崭新篇章。

编辑:cxl
阅读:95
图片资讯 更多>>
  • 6FX3002-5BL02-1AD06FX3002-5BL02-1AD0
  • 6FX3002-5CL01-1AD06FX3002-5CL01-1AD0
  • 6FX3002-2DB10-1AD06FX3002-2DB10-1AD0
  • 青春奉献、温暖传递,华理志愿服务进行时